Wednesday, July 19, 2006

貝托魯奇

自問是一個政治冷感的人,所以對貝托魯奇絮絮不休地談政治的電影沒有多大感覺,但不可否認,他的電影將人性與政治的關聯都描寫得很透徹。片中的主角就經常矛盾於生活與政治之間,《革命之前》的Fabrizio與《同流》的Marcello都嚮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他們都雙雙步入中產階層的生活,並開展了政治與生活之間的角力。前者希望擺脫政治對生活上的枷鎖,卻是徒然;後者加入了法西斯組織,卻接受了暗殺自己大學教授的任務。
這種矛盾,一直延至貝氏後期的電影也可看到。《末代皇帝溥儀》的溥儀就是因為當了一位身不由己的皇帝,而失去了自由,直至晚年仍受政治束縛,生死亦要主宰於政治之手中。
在貝氏電影中,亦發現了另一種矛盾 — 自己所愛與倫常世俗。《革命之前》的Fabrizio與阿姨偷情;《同流》的Marcello愛上老師的妻子;《荒謬人的悲劇》父親戀上自己兒子的女友;《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時的溥儀撫摸乳娘的乳房,亦揭示了他對乳娘的戀慕。他們都燈蛾撲火,一再沉淪下去。最後只因社會及客觀環境所限才終結異常關係。
貝氏電影中的主角亦常常心理掙扎於某些處境之中。《荒謬人的悲劇》的救兒子與否;《情陷撒哈拉》的了結與丈夫的關係與否; 而《同流》除了殺老師及開車門救自己所愛與否外,還有主角兒時受性侵犯的經歷所造成的同性戀偏向,但自己又極力遮掩,都是心理上的矛盾。
與老師的關係又是貝氏的電影的一大題旨。但片中的師生關係都是很微妙的,老師既是影響至深,又令自己陷於矛盾之中。《革命之前》Fabrizio與老師的決裂;《同流》的Marcello需要暗殺自己老師; 以及《末代皇帝溥儀》溥儀的外國老師亦在著作中揭露了溥儀欲再當皇帝的野心等,都訴說了主角與老師的不咬弦。
貝氏電影主角的種種矛盾與複雜的內心世界,都似乎在告訴我們,世間最難捉摸的,莫過於人性吧?

1 Comments:

Blogger 安 卓 said...

dear cindy

好嗎?首度留言...

妳的觀影後感寫得很細緻啊!想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如說老師的就很值得深思。

正如古往今來的師徒關係,「師」啟發「生」,最優秀的「生」旨在青出於藍;然而由於「同門」,最後容易變成競爭關係,極端起來甚至「你死我亡」。當中的心理掙扎,我最認同《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章子怡)跟她師傅(碧眼狐狸)的一段,既有師生(也互相欣賞)之情,又敵不過本能/能力的「召喚」,最後變成敵對。通過描寫她們不是「名門正派」,把這個「不正」的人性關係現實表達出來,當時(《斷背山》前)覺得導演很睿智。

3:31 P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