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5, 2006

《藍風箏》

有一陣子, 我在中史課中學到了中共成立後至文革的歷史, 加上讀過陳凱歌的《少年凱歌》, 覺得這段時期很夢幻, 跟我乍近還遠, 中國活脫脫成了一個大舞台, 我們無法感受那時人民的感受, 只可以從書本及電影的紀錄中嘗試去了解。

於是我立即找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及田壯壯的《藍風箏》, 簡直是使我震懾不已, 發現中國的電影也可以拍得好好的啊。特別是《藍風箏》, 將藍風箏隱喻為中國人民的飄泊命運, 道盡了中國人民的悲哀。可惜那時未有紀錄下來, 現在, 電影中心的bc sunday會放映, 能夠在大銀幕上欣賞, 實在難得, 亦讓我可以拾回紀錄當時感受的機會。

《藍風箏》

我喜歡寫,卻怕寫

我喜歡寫,卻怕寫。
我知道自己寫得很爛, 但我喜歡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當看完一部電影或聽完一首歌曲, 明明感覺在腦海中還是很清晰,但下筆的一刻卻又如此吃力, 縱使寫了下來, 想表達的感覺早已消失了, 寫下的都只成了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所以, 我時常思量, 能夠將感覺寫下著實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慶幸, 我是在17歲發現自己的不足, 而不是2字頭才發現, (那時才發現已經太遲了吧!?) 而且, 還有很多人支持我及幫助我的, 想起他們, 我就不得不戒掉懶惰, 繼續用功, 繼續嘗試將感覺寫下來。

(今天跟nick談起怕被人覺得我寫得不好而逃避去寫的問題,
他跟我說: 咁唔通我讀design, design d 野驚俾人笑而唔design咩?冇可能嫁嘛!
我覺得他說得很對啊! 寫得爛又不會死的, 繼續努力吧!=])


Monday, July 24, 2006

《電車》

《電車》是一套五分鐘的黑白無聲短片, 故事很簡單, 一名男子離開了舞會後, 走上一架電車。他在車上發現了一位心儀的女子, 他偷偷的注視著她, 又不斷吸引她的注意, 但她對他似乎都提不起興趣。他下車了, 她依然是漠視他的存在。他凝望著電車徐徐離去, 躊躇了一會, 終於拔腿就跑, 追趕那輛電車。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奇斯洛夫斯基卻在鏡頭之間注滿了感情。在黑白的畫面中, 盪漾著男子的寂寞 ; 當男子奮力追趕電車, 亦流露了他對愛熱切的渴望及執迷, 著實令我動容不已。
當我看著第一幕, 一群人在跳舞, 男子卻孤獨地站在一旁, 令我想起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 安東尼奧尼的《夜》(La Notte)。其中一幕, 珍摩露陪同丈夫出席他的新書發佈會, 場內縱然是充滿著人群的喧鬧聲及歡笑聲, 她卻只獨自站在一旁。在鏡頭注視下的她, 仍難掩寂寞及失落之情。
在熱鬧的人群襯托下,寂寞的人更顯寂寞。
想到此, 我已在漆黑的戲院中悄悄飲泣了。

Thursday, July 20, 2006

《Blind Chance》

生命就是由許許多多的陰錯陽差所組成, 無論是趕上火車與否, 出生的一秒之差,都會改寫了整個人生,命運亦徹底不同。

但片末的飛機爆炸鏡頭卻令我想到, 無論多少的一線之差, 造就了我們人生不同的過程, 但結局始終一樣 — 通向死亡。

日誌

currently watching :《短暫的工作天》(short working day)+《工廠》(Factory),《短片節目二: 制度的官僚》(the system and bureaucracy),《寧靜》(the calm)+《電車》(The Tram)

氣死了, 剛才看fellini的《amarcord》, 才看了一半, dvd機竟又壞了..
今天晚上才跟張先生借來3張他的絕密珍藏安東尼奧尼dvd, 要想法子看啊!
(有那位朋友的家可以外借給我看碟嗎?)
明天晚上跟阿湯借3套戲, 太好人了! 先謝過他, 希望他的日本之旅一路順風吧!

跟張先生談起summer pops電影節, 我不打算看了, 極度缺乏金錢, 而且我要儲定錢看德國新浪潮!

其實summer pops只有中島哲也比較有興趣, 因為我很喜歡他的前作《下妻物語》的。
不過張先生說得對, 大部分遲早也會公映的, 不用擔心啊!

這幾天也很晚才睡, 感謝小迪send來的跳房子歌曲, 陪我熬過這幾夜^^ 還要感謝小柔姐送的海報和小寧姐請客吃糖水!^^ p.s. 《電車》看得我好感動, 觀後感遲些才打出來 (現在我好睏啊..)

Wednesday, July 19, 2006

隨想

肥皂劇的情節居然發生在我身上
我感到命運不斷將我推至死角
而我是毫無能力去作出反抗的
妳的話如在我頭上澆了一大盆的冷水
自己亦不斷反問能愛得義無反顧嗎
你的話在此時竟然是最能救贖我的
理性比感性來得緊要
突然好想抽一口煙
看看失落會否隨煙從我口中吐出

我在這邊不斷追趕你
你願意為我停下來嗎

貝托魯奇

自問是一個政治冷感的人,所以對貝托魯奇絮絮不休地談政治的電影沒有多大感覺,但不可否認,他的電影將人性與政治的關聯都描寫得很透徹。片中的主角就經常矛盾於生活與政治之間,《革命之前》的Fabrizio與《同流》的Marcello都嚮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他們都雙雙步入中產階層的生活,並開展了政治與生活之間的角力。前者希望擺脫政治對生活上的枷鎖,卻是徒然;後者加入了法西斯組織,卻接受了暗殺自己大學教授的任務。
這種矛盾,一直延至貝氏後期的電影也可看到。《末代皇帝溥儀》的溥儀就是因為當了一位身不由己的皇帝,而失去了自由,直至晚年仍受政治束縛,生死亦要主宰於政治之手中。
在貝氏電影中,亦發現了另一種矛盾 — 自己所愛與倫常世俗。《革命之前》的Fabrizio與阿姨偷情;《同流》的Marcello愛上老師的妻子;《荒謬人的悲劇》父親戀上自己兒子的女友;《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時的溥儀撫摸乳娘的乳房,亦揭示了他對乳娘的戀慕。他們都燈蛾撲火,一再沉淪下去。最後只因社會及客觀環境所限才終結異常關係。
貝氏電影中的主角亦常常心理掙扎於某些處境之中。《荒謬人的悲劇》的救兒子與否;《情陷撒哈拉》的了結與丈夫的關係與否; 而《同流》除了殺老師及開車門救自己所愛與否外,還有主角兒時受性侵犯的經歷所造成的同性戀偏向,但自己又極力遮掩,都是心理上的矛盾。
與老師的關係又是貝氏的電影的一大題旨。但片中的師生關係都是很微妙的,老師既是影響至深,又令自己陷於矛盾之中。《革命之前》Fabrizio與老師的決裂;《同流》的Marcello需要暗殺自己老師; 以及《末代皇帝溥儀》溥儀的外國老師亦在著作中揭露了溥儀欲再當皇帝的野心等,都訴說了主角與老師的不咬弦。
貝氏電影主角的種種矛盾與複雜的內心世界,都似乎在告訴我們,世間最難捉摸的,莫過於人性吧?

Monday, July 17, 2006

隨想

忙祿的生活永遠循環不息

整天在聽著她的歌
不用上學的日子
感覺很不踏實
跟他的一通電話使我振作過來
但又被許多的你們打倒了
心情是那麼的反覆不定
感謝妳的音樂讓我稍稍靜下來